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国图修古籍——用指尖拼凑思想穿越之旅

2017-03-05 工人日报摄影部 工家视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80yimca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戳视频,跟随镜头,带你近距离感受古籍修复师们的日常 


从早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准时上下班,全年如此,无一例外。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来说,这样的工作时间是不是有种羡煞旁人的感觉。不过,如果你能看到他们工作时一丝不苟甚至物我两忘的状态,或许对这份神秘而特殊的工作会有个全新的认识,他们就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修书人”、为古籍“诊断治疗”的“医者”——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古籍修复师。



“国手”老师傅:所谓“匠心”不过一个“真”字



古籍修复师一边目不转睛的盯着手中粘黏在一起的书页一边向记者介绍,“干我们这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静,否则稍不耐心就把文物损坏了,工作了三十多年,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


和古籍相伴三十余载“慢时光”的修复师——刘建明。 谈到时下热议的工匠精神,刘建明想起了自己的师傅——“国手”李世达老先生。“他会为了找一张更合适的书纸花费三五天的时间,师傅补过的书你基本看不出补过的痕迹。要我理解什么是‘匠心’,不过一个‘真’字。”


遇到絮化程度高的古籍,修复师们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会因书絮中的细菌引起皮肤过敏。


刘建明老师小心翼翼的展示待修复的残破不堪的古籍。


国家图书馆里19位修复师中,老同志有近一半,但随着近几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古籍修复面临着传承的紧迫任务。



年轻一代修复师: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候郁然算是年轻人中比较有资历的一位。她有着自己的优势——对西文善本的修复,在中央美院美术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毕业后,候郁然选择到英国伦敦继续深造,学习纸制品修复。


▲除了像候郁然这样的“海归”,这里的年轻人都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大部分拥有硕士学历,他们一方面跟师傅学,一方面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比如用显微镜分析纸张纤维,用化学分析看颜料成分,这是以前做不到的,也是年轻人的优势。



古籍数字化,搭起一条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桥


古籍修复师几代人的坚守,是为了将我们祖辈优秀的文化传承下来,并能够为现代生活服务。

古籍完成修复后,通过高清扫描进行数字化,提供给社会各界观览。“数字化是保护古籍最快、最经济的办法。一部书只有化身千百部书,才能保存下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道

今年恰逢“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

2月28日,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本次发布的古籍资源均为各馆所藏特色资源,加上此前已发布资源,总量已达到2.4万部,相当于6部《四库全书》的总量。


▲通过古籍修复师的指尖,拼凑起破碎的书籍残片,搭起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完成我们的思想穿越之旅。



视频 李沛姗

摄影 王伟伟 

文字 赵亮

编辑 李沛姗


END

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    第21次推送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她每天花费225元,从沧州坐高铁到北京跨省上班

这样的幸福你有吗?丨春节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

一个国家的春运简史丨工人日报春运图片档案独家揭秘

影像2016 | 工人日报摄影部年度图片精选

2016·于文国丨影像无“悔”

影像2016·杨登峰丨从心而摄

影像2016·许之丰 | 我在路上……

影像2016·吴凡丨想把我说给你听

影像2016·王伟伟 | 对每一位受访者心怀感恩

月入过万的北京月嫂有多难——“阿姨大学”探秘

霾在2016

钢城故事

百年京张小站行

深度|2016山西煤炭启示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